(原文發表於5月9日,作者為CBS體育的Brad Botkin,文章內容不代表譯者觀點)
如果要論證斯蒂芬-庫裏仍是當今NBA最有價值的球員,勇士和森林狼的G2便是最佳例證。次輪係列賽G2勇士以93比117慘敗給森林狼,沒有庫裏的勇士顯得茫然無措,某些時刻甚至堪稱打得稀爛。
係列賽大比分來到1比1平,G3將移師舊金山展開較量。庫裏依然無法回歸,他很可能至少缺席至第五場。這意味著勇士必須在接下來的三場比賽中至少拿下一勝,才能撐到庫裏複出之時。
除非那個被眾人掛在嘴邊的“季後賽吉米”真能挺身而出。然而第二場比賽裏,丝瓜APP下载安装看到的仍是那個熱衷“串聯全隊”的巴特勒。在庫裏缺陣最需要他扛起得分重任時,巴特勒前三節僅出手9次,連嚐試得分的意願都顯得吝嗇。
而這9次出手裏,大多數還像是被迫為之。要麽是進攻時間將盡,要麽是森林狼在三分線外給他留下了太多空當。串聯隊友與因自身進攻猶豫而將創造機會重任甩給本就不堪大任的隊友,二者存在本質區別,而巴特勒總在危險邊緣遊走。
即便係列賽G1交出20分11籃板8助攻的全麵數據,巴特勒的得分也遠比數據呈現得更依賴場上的時機。他是個機會主義者,要麽在進攻時間快結束時造犯規,要麽依靠空切獲得直接攻筐的機會。
一旦失去輕鬆攻筐的路線,巴特勒便會毫無心理負擔地甩鍋。哪怕進攻時間所剩無幾,他也寧願把球甩給三分線外的盧尼,隻為避免一次稍有幹擾的出手。G1真正敢於承擔關鍵投籃出手的其實是希爾德,正如對陣火箭的搶七大戰,這兩場比賽他都交出了大心髒表現。
你可以說這些機會源自巴特勒的創造,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希爾德接過了巴特勒不願承擔的得分責任,真相或許介於二者之間。
無論如何,從整體來看,巴特勒確實為勇士帶來了不可否認的積極影響。自交易截止日加盟後,巴特勒讓這支球隊煥然一新。但正是這種宏觀層麵的貢獻,以及隨之而來的讚譽,很大程度上掩蓋了他令人費解的進攻欲望缺失問題。除非所有進攻選擇(包括明顯更差的選項)都已耗盡,否則他始終不願主動開火。
事實上,CBS體育記者Colin Ward-Henninger在交易截止日的五周後就撰文探討過“巴特勒為何打得如此被動”的現象,當時巴特勒對記者表示:“當需要我出手時,你們自然會知道。”
這不禁讓人發問:如果穿著便裝觀戰的庫裏缺席次輪G2都不算“需要的時刻”,那究竟何時才算?關於巴特勒突然變得如此抗拒得分,外界眾說紛紜。首先這並非完全突然,他向來帶著這種謹慎克製的比賽風格,在猶豫邊緣遊走;但過去他總能在關鍵時刻突破舒適區,真正開啟進攻模式。
“我沒有負擔或期待,我隻是用正確的方式打球,”巴特勒在G2賽後說道,“我會繼續用正確方式打球。如果真到了某些人說的需要砍40分的時刻,我能做到,但我更在乎讓隊友打得舒服,把球傳給他們。”
所以這就是他在球隊急需得分時仍不願出手的理由?單純因為不想?他明明能在庫裏缺陣、進攻端窒息的局麵下輕鬆轟下40分,卻選擇保留實力?
但願這隻是表達不當,因為這套說辭實在荒謬。或許存在其他隱情,首輪遭遇的骨盆挫傷仍在困擾他?或是他在蓄力,盤算著沒有庫裏吸引防守時,把僅存的一兩場爆發留給大通中心的G3或G4?
又或者,容我大膽猜測一下,他可能已經喪失獨當一麵的能力了?
巴特勒確實不厭其煩地強調自己“羅賓”的副手定位,每次采訪都刻意重申。或許他在傳遞某種信號,若真如此倒也可以理解。這位35歲的老將帶著滿身季後賽傷痕,“季後賽吉米”的綽號在實力衰退後反而成了沉重包袱。強如“大鳥”伯德也終有告別傳奇封號的一天,即便球迷有多麽不願接受。
平心而論,巴特勒仍是出色球員。在勇士與庫裏搭檔的完美體係中,他甚至能重現巨星風采,他們仍是聯盟現役最強二人組。但若想本賽季再見到這對組合並肩作戰,巴特勒必須突破自我設限,至少嚐試找回些許巔峰時期的英雄本色。
原文:Brad Botkin
編譯:李太白
本文標簽: 勇士 伯德 吉米·巴特勒 斯蒂芬-庫裏 明尼蘇達森林狼隊